为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2018年4月,央行等四部门推出《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指出在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同年7月,央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两项文件的发布,推动了银行理财的转型。

在过渡期内,资管新规不断引导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和深耕资产管理业务,促使各机构打破传统、积极转型。2021年底,历经三年多的“纠错期”和“调整期”,资管行业破刚兑、去通道、去非标,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走向真净值,更加规范有序。

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实施,资管行业迈入新阶段。这意味着银行理财挥别过去运行10多年的规则,市场完全重塑,行业打破刚兑,产品真净值化,彻底回归资管业务本源。与此同时,监管标准趋于统一,行业藩篱得以拆除,银行理财子公司与其他资管机构同台竞技,开启了新的变革发展之路。

——资管行业逐步回归本源。资管新规遏制监管套利、政策套利等,隐性刚性兑付逐步打破;管理能力强、风控能力突出的资管机构脱颖而出,规范运行、透明度高、擅长投资的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迭创新高;对通道类业务存在路径依赖、转型缓慢的机构规模萎缩,陷入“阵痛”。

——资管业务逐步实现监管统一。加强监管协调,逐步实现法律制度、监管主体、配套细则的有机统一。

——资管机构走向全面竞争与合作。新规改变了资管机构之间原有的合作模式,精细化管理、专业化运营进一步体现;机构结合自身禀赋选择差异化的定位和路径,提升客户获取能力及投资管理能力,各类资管机构优势互补,逐步形成相互竞争与合作的格局。

——底层投资工具标准化。作为高度净值化、标准化的产品,公募基金坚持“价值投资、责任投资、长期投资”的原则,依托自身优势和日趋完善的产品线,以及独立托管、分散投资、强制披露、公开透明等制度优势,成为各类投资者重要的标准化底层投资工具。

面对理财产品净值化管理,非保本、非保息,理财子公司不断出现等银行理财的巨大变化,看收益理财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根据底层资产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成为投资者面临的新难题。

——根据风险偏好、投资时间选择理财产品。当自身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考虑股票型基金。如果希望兼顾安全稳健与收益,需考虑投资时间。若投资时间为一年左右,固收类基金、债券型基金收益较好;时间较长,则可选择两全保险或年金险等银保产品。为了获得更高收益,易可将基金和储蓄型保险搭配投资。

——三年期大额存单掀起抢购热潮。由于理财产品不再承诺保本保收益,出于安全稳健的考虑,大额存单因其在利率下行趋势下提前锁利收益、纳入存款保险保障制度、投资稳妥性较高等备受投资者的青睐。

——结构性存款持续降温。资管新规实施之后,诸多理财专家均表示,由于收益较低,不建议作结构性存款。央行公布的数据也显示,结构性存款规模持续压降。自2020年4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突破12万亿元,达到历史最高点后,便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到2021年12月末已降至5.08万亿元。

——理财产品多样化,固收类产品占比高涨。新规实施后,商业银行需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据统计,目前已有2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新发理财产品486款。其中,除新发19款混合类理财产品外,其余均为固定收益类,占比高达96%,农商行、城商行、理财子公司成为目前理财产品的主要发行方。

随着大资管行业走向净值化时代,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波动也将不断加大,消费者也需进一步提高理财技能,做到理性理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