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评论员刘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虽然A股市场并没有如预期般大幅上涨,但是一切似乎正在酝酿与蓄势之中。仔细想一想,高层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意义深远。
它蕴含几个因素在其中:一是从国内情况出发,确实需要一个新的资金沉淀池,否则庞大的M2只能在银行系统空转,体现不出资金的实际效应;二是刺激消费需要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必须打造一个新的增加收入、刺激消费的渠道;三是和国际资本市场相比,A股市场估值处于低位,有机会接纳来自全球的溢出资金。
权威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已经达到28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3%,上半年净投放现金789亿元。再看另外两组数据:今年上半年居民可供投资与消费的狭义货币(M1)余额69.56万亿元,同比增长3.1%;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下降7.9%,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下降5.3%。
这几组数据说明什么问题呢?流动性依旧在释放,但是以前消纳这些流动性的资金池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居民投资与消费的热情受到了抑制,手持资金观望和存银行求稳的不在少数。
这也是为什么市场预期上半年经济复苏的速度会很快,但实际上受多重复杂因素影响,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仍不顺畅,需要一个新的渠道来助力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而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能力,注定其应该成为新的资金沉淀池。只要我们激活资本市场,通过投资端改革让市场具有赚钱效应,令投资者信心重聚,必然会带来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而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如果能在股市赚钱,对其扩大消费是有眼见益处的。股民内心的真实写照是:亏钱了吃面,赚钱了加鸡腿。2014年的大牛市,楼市也跟随火爆,很多从股市中赚了钱的投资者纷纷进军房地产市场。当然现在去房地产市场投资不一定是好的投资路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股市投资者赚到钱肯定会扩大消费。
《经济日报》日前发表文章指出,我国拥有2亿多股民、7亿多基民,资本市场“潜在购买力”不可小觑。现在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占GDP比重不足5%,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财产性收入如果迟迟不见增长,庞大的投资者群体购买力就难免受到约束。
大家可以打开自己的账户看看资产结构,存银行一年2%左右的利息,购买理财产品也就3%左右的收益,工资性收入每年增长也就6%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很多诸如教育、养老、房贷、车贷等固定的刚性支出要支付,如此背景下,要让居民敢于花钱扩大消费难免顾虑重重。
因此,“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如果早日兑现,便能激发居民们潜在的投资与消费激情。
在全球资本市场估值高企,面临资金溢出效应的背景下,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估值洼地。
我们经常说全球资本市场都在屡创新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新高复新高以后的全球资本市场是不是还有吸引力?比如欧洲与日本的股市上涨与其经济复苏发展的步伐是否一致?日本2022年的GDP增速只有1%,欧盟2022年GDP增速只有3.5%,但是他们的股市却创了新高,主要是因为日本央行持续买入和全球流动性对欧洲股市的持续买入。
实际上这种上涨并不牢靠,就连美国股市虽然很红火,但是持续上涨的也是一些TMT龙头企业,也就是说股市的涨跌与经济发展必须要匹配。中国上半年GDP的经济增速达到了5.5%,而且预期下半年的经济增速会快速复苏,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理应受到全球资本的关注。
最关键的是经历了最近几年的持续调整,目前A股估值整体不高,上海市场主板平均估值只有12倍左右,上证50的平均估值连10倍都不到,很多银行股动态估值只有3到5倍,市净率更是只有0.5倍不到,亟待恢复到正常估值水平。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