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不久前,源自浙江的“小哥节”通过开设“骑士之家”等形式在北京、成都等地又有了新的落脚点,受到社会关注。

近年来,随着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以快递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为代表的“小哥”已成为服务千家万户和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数据显示,像这样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全国已有8400多万名。面对这一庞大的就业群体,保障其劳动权益、畅通其职业技能培训渠道,对推动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

靠前一步主动作为,靶向解决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基于平台企业聚拢而来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去雇主化特征,企业与劳动者之间不具备典型劳动关系的从属特性,决定了这部分就业群体的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为此,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例如,四川成都聚焦外卖送餐员群体在改善工作环境、强化健康保障等方面的现实诉求,制定了《关于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意见》。未来,各地还可通过明确劳动关系认定、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制定出台劳动定额标准等方式,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维护权益时更加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强化就业培训指导,打开职业晋升空间,建立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通道。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是社会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既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又面临着较强的工作可替代性。因此,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迫在眉睫。在四川成都,当地总工会通过开展“求学圆梦行动”,对符合条件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发放助学补助,鼓励他们提升学历水平。通过就业培训指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安心工作的同时,又能提高自身素养,探寻职业发展空间的机遇,让他们不仅有岗位有舞台,更有发展有未来。

改善就业、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安心更暖心。风里来雨里去,不少在城市里奔波的“小哥”内心期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家”的形式是多样的,可能是一家三口、一口热饭,也可能是身心疲惫时一处阴凉的歇脚地。四川广安按照“易进入、可参与、能分享、够温馨”原则,设立线下服务站点335个,构筑起城区15分钟服务圈。把服务做到心坎上,把实事办到痛点上,把“家”安在新就业群体身边,就能最大程度缓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如今,平台经济承担着“就业蓄水池”的作用,在稳就业、促就业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像成长中的“小鱼”,只有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让他们“想发展有通路、想转行敢迈步、想过渡能兜住”,才能促进平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