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绥化原来叫什么名(绥化怎么读)大家在熟悉不过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那你知道绥化原来叫什么名(绥化怎么读)吗?快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绥化,黑龙江省地级市,与黑龙江多座城市接壤。

《诗经·小雅·鸳鸯》言:“福禄绥之。”《周颂·桓》有:“绥万邦。”绥化的“绥”字,取的便是为安好、安抚之意。


(相关资料图)

而绥化的“化”则是造化、教化之意。

绥化,便是安抚教化、吉祥安顺,代表着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祝福。

回到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绥化地区便已有人类踏足,夏商时,“虞夏以来东方大国也”得肃慎,居于此地,历经千秋,绥化在清朝时,被封禁,而后咸丰帝年间,绥化解禁,人们再次来到这里,开垦荒地。

嫩江和呼兰河使这片土地成了宜居之地,山峦与草原,在这里并存,养育了绥化的文明。

这是一座融合的城市,因为东北的历史,西方文化曾经入侵此地,最终被绥化容纳。而这里的民族丰富,共有33个民族,各个民族的文化多样发展、共生共荣,创造了绥化地区的独特文化。

望奎皮影、绥棱黑陶、庆安版画、肇东国画、海伦剪纸、北林风筝、兰西挂钱……绥化的多彩,正如它的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多姿,令人喜爱。

让我们翻开它的旧事,在相机留存的过去中,看一看绥化走过的路程。

本文作者:顾返予;审核:陈少鹄

清末民初,绥化地区的妇女穿着十分保守,衣服长到脚踝。

清末安达县中的一座清真寺庙,只是一个小小的平房,上面的匾是用汉字写的。

清末,传教士乘着马车,从哈尔滨赶往绥化,道路泥泞难行。

1912年左右,赖牧师带着一家人从呼兰抵达绥化,对本地人而言,他们是令人好奇的外来者。

1915年的绥化教会男校。当时的绥化地区,教会学校随着传教士的到来而兴起,孩子们接触到了西方教会文化。

民初的绥化教会女校,女孩们正在进行手工劳作。

1919年建成的天主教堂,典型的哥特风格,曾被拆毁重建。

1920的火车站,火车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极其新鲜的交通工具,主要还是用来运输货物。

1926年的绥化医院,这家医院是由当时的基督教信义会所建立的,救治了不少人。

20世纪20/30年代,当时的道路是土路,雨后便泥泞难行,旁边有店铺卖茶叶,屋檐上有祥云的装饰,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20世纪30年代,海伦县南大街上的德政牌楼,是为了纪念辛天成设立的。中间“除暴安良”是县长讨好日军所换。

20世纪30年代,绥化商人的住宅,十分气派。当时的绥化农产品贸易十分发达,使得商人财力雄厚。

1934年,火车站内有人在巡逻。

20世纪30年代,绥化的大豆产量极高,堆积如山。

1934年,传教士马德良的葬礼。这是一场中西合璧的葬礼,既有十字架,又有披麻戴孝。

20世纪30年代的教会女校的女孩子,衣着干净,生活相比底层人家的女孩要好得多,伪满时期,教会学校中的“中华”字样都被去除。

1952年,青冈县政府人员的合照。大家穿着干净的冬衣,建设新的绥化。

1958年,绥化地区的代表团赴北京参观。

1965年,绥化地区的观摩代表团参加第五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演出。当时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开始追求精神享受。

20世纪70年代的服务楼,这是当时绥化最高的房子,如今的绥化高楼耸立。

20世纪70年代的绥化六中,据说有一栋红砖房,是学生们去绥化砖厂背砖回来盖成的。

20世纪80年代的正十字街,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共同行驶,交警负责指挥。

20世纪80年代的汽车客运站,蓝白的车辆颇具文艺风。

20世纪80年代的卫星桥,大桥上车辆有序通过。

20世纪80/90年代,绥化已经采用机器农耕了。

20世纪80/90年代,绥化的医院里,医生和护士们在做操。

20世纪80/90年代的老菜场,小贩席地卖菜,整个菜场热闹非凡。

20世纪80/90年代的望奎造纸厂,卡车运着纸张出厂了。

1992年的绥化机务段,火车即将出发。

20世纪90年代的机关幼儿园,孩子们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正在做游戏。

绥化绥化,每一次念它的名字,便是对它的一次祝福。过往可称多姿,未来可期多彩。

本文配图全部来源于网络,部分照片作者与来源不详,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文字严禁洗稿及未经授权转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