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1920—1967),女,回族,曾用名吕海涛,出山镇吴堂人。

1937年毕业于西平县简易师范学校,1938年在吕店乡谢庄小学任训导主任,购买平民识字课本,组织妇女识字班。这一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海涛同志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同年6月,海涛同志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面对日寇侵略,海涛同志毅然投笔从戎,参加抗战,十八岁的海涛于当年9月辞掉谢庄小学训导主任的职务,离校参加西平县文化抗敌委员会战时服务团,到衡坡、芦庙、出山、合水、权寨、师灵、张湾、刘店、陈老庄、冯张庄等地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39年,在权寨小学任教时,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西遂边区心声剧团”,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谁愿意做奴隶》等抗日救亡歌曲,改编《难民哭五更》,扮演《放下你的鞭子》中的老汉,博得观众好评。

​西平县出山镇特辑:历史文脉中的革命人物——海涛

1940年赴延安,始改名为海涛。同年11月,到中共中央党校(现中央高级党校)学,结业后即到陕北公学(现中国人民大学前身)任教。1941年—1944年,在延安民族学院先后任党总支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支部书记等职。在培养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1944年,海涛同志再度被党组织调动到三边公学(原陕北公学)任教,其间,白天讲课、开荒,晚上学理论、纺线织布,参加边区大生产运动。1945年6月,国民党马鸿逵部进攻延安,为保证部队安全撤退,她与爱人宋友田商定,自己带孩子随校转移,隐蔽在吴旗县吴旗镇,因无粮充饥,用衣服换黑豆活命。1947年11月,胡宗南部进犯延安,海涛与部队失去联系,母子过流浪生活。

在彭德怀副司令领导的第一野战军的强烈攻势下,保卫延安战役三战三捷,使延安重新收复,找到了党组织和部队后,海涛被安排到陕甘宁之边分区干校任教,后不久被党组织任命为“陕甘宁边区妇联秘书”,在妇女工作中,海涛同志大胆、泼辣,常常同妇女同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许多妇女推心置腹、促膝长谈,帮助许多妇女放掉缠足,解放思想,解除旧式“包办婚姻”,去掉几千年来压在妇女身上的一个个精神枷锁、封建家法,受到边区妇女及开明人士的交口称赞:“边区的好妇女干部”。

1950年,海涛调到宁夏工作,历任省委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省妇联组织部长、副主任、主任等职。1954年调陕西省,先后任省妇联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她身患高血压症,仍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到田间地头联系群众开展工作。1960——1965年,先后当选为中共陕西省委委员、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第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5年12月任西安市副市长。“文革 ”中受到迫害。1967年2月在西安逝世。1978年2月23日,西安市为她举行安葬仪式,骨灰安放在西安市烈士陵园。

西安市委书记王真在追思词中讲到:海涛同志是我们的好党员、好干部。在民主革命时期,在培养干部、特别是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她充分发动广大妇女参加三大革命运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抚今追昔,饮水思源。海涛同志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下一步,出山镇将持续扎实开展好党史学教育,不断从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切实担当好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让红色基因历久弥新、永放光芒,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冯占华 黄晓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