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错纵横的66条传送轨道在高速运转,大大小小的包裹躺在存储箱里,跟随42个“蜘蛛机器人”在轨道上争分夺秒地“奔跑”——这是记者在位于融链·北京空港智慧物流园的鲸仓北京一号智享仓看到的场景。
每年的电商大促期间,都是仓储物流行业的旺季。在鲸仓,却不见堆积如山的纸箱和来回往返的拣货员,一切忙碌又井然有序。
(相关资料图)
“这里是包裹快递旅程的第一站,每天约5000单包裹从这里拣选、包装、发出。”鲸仓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叶冀翔告诉记者,在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立体仓里,有6万多个仓储箱、160多万件仓储货物,每件货物被精准拣选出来传送到拣选台上,只需要两分钟。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高速增长。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快递业务量已达500亿件。与此同时,快递投送的速度、精准度也在不断提高。这背后,少不了“硬科技”的加持。记者采访获悉,面对庞大的快递业务量,传统仓储正在进行智能化革新,从“人找货”到“货找人”的智能仓储模式,不仅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空间、人力等各项成本。
“过去,工人推着推车深入堆叠着纸箱的偌大仓库里寻找、分拣货物,非常耗费时间,人工成本很高。在一些图书仓,特别是仓储的英文书,工人得看着字母一个一个对,对半天货才能找到,错误率也高。”鲸仓创始人李林子说。
而在鲸仓,每件货物从一入库,就被贴上了一个带有二维码的标签,就像有了自己特定的“身份证”,仓库管理系统就会知道每一件货物的具体位置。当接到订单时,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指令,这些智能机器人会在毫秒之间精准定位到存放商品的箱子位置,并快速把它转运到拣货台,拣选效率可以达到传统人工的三倍。
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在提升拣选效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成本。叶冀翔告诉记者,由于仓储区是无人操作,可以进行更加密集的存储。“蜘蛛拣选仓库是三层结构,每层最高都可以垒七层仓储箱,将仓库的空间利用率从传统仓储模式的10%左右提高到85%。”叶冀翔说,由于提高了拣货的准确性,对于商家来说也降低了仓储的综合成本。
“面对逐年快速增加的业务量,传统仓库的矛盾越来越明显。智能仓储极大节约了人力和空间,实现了仓储的智能化、集约化,真正达到了降本增效。”李林子说。
李林子告诉记者,鲸仓的“蜘蛛机器人”还在业内首次实现了“上链”,采用蚂蚁链的区块链技术,所有的运行数据在区块链网络上加密流转,为智能仓储物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可信协作打下了基础。
以智能仓储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体系发展,也成为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双循环”的有力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2022年印发的《“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指出,加快发展智慧物流,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提升物流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水平。
当前,我国智能仓储行业供给正在持续扩大,相关注册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根据天眼查数据,截至目前,智能仓储相关企业6.1万余家,其中,2022年新注册企业数量创近五年高峰,超过1.9万家;2023年前5个月,新增注册相关企业5290余家。
“目前,我们正在建设鲸仓北京仓二期,建成后仓库面积将扩展到6000多平方米,仓储货物数量可超250万件。”李林子说,未来,乘着智能化东风,快递将“越跑越快”,流通体系效率将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