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拼多多“95后”员工凌晨加班回家途中猝死的消息备受关注,虽然是否与加班过劳有关尚有待证实,但这件事再次引发了网民对“996”(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且不支付加班费)工作模式的讨论。

从2016年提出至今,“996”工作模式饱受诟病。但是,一些互联网企业将这种畸形安排美化为“奋斗文化”,有的公司还称其为“员工身居要职的象征”“企业蒸蒸日上的表现”。

近年来,员工过度加班猝死、公司与员工之间签订所谓“自愿合同”、员工不敢休假等事件频频发生,每一次都会将如何保障劳动者权益的讨论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但是,打着“奋斗”幌子的“996”现象依旧存在。

首先要明确的是,“996”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劳动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显然,“996”工作模式与相关法律相悖,也不利于劳动者身心健康。然而,很多企业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将“强制996”变成“自愿加班”。

其次,被迫“996”不是奋斗。奋斗是新时代的关键词,是当今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奋斗是自愿的、高效的,是可以长期践行的实打实的努力;而被迫“996”是被动的、低效的、是不长久的利益竞争产物。“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是对健康体魄的提前消耗,更是对奋斗精神的污染,是职场形式主义的变种。这种消耗或许会在短时间内带来小利益,但长期来看是对未来发展的透支,是不负责任的发展方式。

其实,近年来,各地对于保障劳动者权益推出了多项政策。去年10月,深圳发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提出推行强制休假制度,以更好地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沈阳近日也出台《关于妥善处置涉疫情劳动关系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提出企业不得以受政府采取紧急措施或停工停产等有关规定限制为由,要求劳动者补回等量工作时间而不视为加班,依法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支付加班工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的《关于做好2021年元旦和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也明确鼓励员工在工作地休假,并提出为春节期间加班的职工依法支付加班工资和调休。

保障劳动者权益,不缺好政策,关键看落实。面对“996”这种不合理的工作模式,劳动者要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很多时候并非不想维权,而是不敢维权。各地相关部门应当整合力量、加强监管,完善投诉机制,严格打击被迫“996”的不合法行为,让员工实实在在享受政策红利,敢于维护自身权益。

在面临经济下行和抓好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下,企业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地政府应当在加强引导的同时,积极释放鼓励政策,适当减免税收、房租等,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复工复产走上正轨,更好地实现长远有序的高质量发展。

奋斗是新时代发展的关键词,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奋斗的底色青春亮丽,奋斗的精神无往不胜。加班时间长短不能与奋斗精神胡乱划等号,被迫“996”更不能与奋斗混为一谈。政府、企业、员工、社会等各方应同时发力,营造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奋斗环境,为有志者创造干事创业的好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注入奋斗的强大动力。

推荐内容